2016年10月26日星期三

To be or not to be? 何去何从?

我就十分偶尔地写一篇文章,来讲讲今天的种种,关于我,关于我的职业,和我的未来。

第一个故事是我和Y老师的日常谈话,她问我为什么数学这么好?我说父母也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,就是小时候去妈妈办公桌上玩玩计算器,然后后来偶然一次学校里竞赛考到了第三名,感觉在人生中的一无是处里找到了那么一点点属于自己的天地。之后的故事也有起起伏伏,终究这么过来了,瓶颈也是一次次地突破过去的,谁说没有撞天花板呢。而且现在感觉也是状态最好的时候,每天都在学习新的知识,不说一日千里吧至少节节高,感觉以后还是能做得不错呢。

第二个故事是看到USNEWS我旦数学再创新高。说实在的,现在对排名这个东西已经无感了:就是个牌子找找工作用的。真的内行人还会有很多标准来衡量水平,这年头骗不了人,而事实上我自己也并没有能力去衡量各位教授的工作,最多从自己喜好和专业出发说上那么一两点。P大同学说他们学校现在有点停滞,祝我们早日冲上前十,我自然客气的说咱们可以携手共进把哈佛普林拉下马啊!但这肯定要靠我们一代啦!

然后我就被第三个故事啪啪啪打脸了。

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北京拼娃的,无非又是老三样:奥数难,学生苦,然而学校背地里依然以此作为选拔标准。我当时随手转发,评价道:就是清北复交都进了世界前十依旧解决不了这个供需关系啊。

我觉得我的背景对这个问题是颇有发言权的:首先理论上我是竞赛的受益者,但事实上普通教育我又一门没落下的全收了。现在数学也在慢慢转变成职业。我觉得选拔人才无可厚非,但把大家都逼上绝境人人自危这就不对了。大家都在说教育资源不公平,可是那些教竞赛的老师应该水平都不错吧?为什么没有补充到不充裕的教育资源里去呢?如果均贫富,或者至少资源相对平衡,那么不至于发展到这个地步啊。

如果所有人都把稀缺资源作为一种最终变现的手段,那么最终只剩下恶性竞争和内耗而没有真正的发展和进步了。

但故事到了自己身上,又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了。

第四个故事是今天下午去听报告,挺学长讲了讲博士经历。忽然让我觉得现在正一个劲的想进入的领域,做了那么多工作,会不会也有一天因为掉到物理大坑里,然后大家发现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?又或者看着科研领域还是重重风险,是不是要及时撤出,找一份体面的工作,领一份丰厚的收入?

说着人到了最后,还是不免会想要自身利益最大化吧?好嘲讽啊。

末了回来的时候,我看到好多同学给我各种留意,又趴在电脑前自我折腾了好一会儿,我想我应该还是不会放弃的吧。

人们说数学的好处的时候,多半会说可以转行啊,教育、计算机、金融、数据科学、通信等等。他们大概也不会知道,在真正选择做数学的时候,也得把这些外在的物质上的诱惑一一抛弃了……

如果说读博士是个高风险,低收益的行当,我们为什么会选择?

人有很多状态,有些状态是人的状态,喜怒哀乐,斤斤计较,当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,显然也就是在这个状态。

可是我知道我还有另外一种状态:虽然世界很复杂,人生很艰难,但此时此刻,我只需要专心做一件事情,就是思考。然后就只剩下我和问题,还有为了真理的决斗!

我想,至少读个博,可以有充足的时间,去体验这样一种状态吧。

至于之后呢?我还是相信,在千锤百炼之后,大脑会更加灵光,或许也会洞察很多世间的规律吧,毕竟数学也源于生活么。

到那一天,我应该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这个世界吧。至少,让娃娃们小时候能有个快乐的童年,等长大了,咳咳,我教他们真正的数学。

P.S: 新赛季开始了,我最爱的小卡又涨球了。你说篮球打得好也不见得玩得了排球,小前打得好也不见得干得过中锋,前锋位置上历史上还有呆呆老詹,后卫位置上追一辈子帮主唠嗑也未必够得上,努力是为什么呢?可是我还是希望小卡能成为最棒的啊!

Voila, 一样的道理么。数学家练到顶级也不见得能填掉其他方向的坑,分析概率练到化境估计还是不懂代数,可是我依然觉得能把喜欢的事情做到顶级是件很棒的事情!不要拦着我!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